当波洛茨克王公作出决定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罗斯季斯拉夫正在整理收集的大量资料,把它们归纳成册,以便日后调阅。
这些日子里整个军营都显得很悠闲,毕竟大家都知道他们已经胜券在握,因此都放松了起来,也越来越不像是打仗的样子。
至于那因为战友或是同伴逝去的悲伤也很快消散,毕竟这是一个死亡就像是吃饭喝水一般平常的时代,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不是一般的高。
现在是把钱都花在酒精和女人肚皮上的时刻,打仗劫掠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军营之中的生活气氛也变得越来越重,原本军营里面还看不到妓女,现在到处都是,罗斯季斯拉夫甚至听说有人把攻城营地对明斯克的轰击当做情趣背景和妓女做爱。
王公也没有管,一方面是胜利已经板上钉钉,而另一方面则是忙于处理俘虏。这次明斯克之战联军抓到的俘虏超过了四千,这四千都是四肢健全的壮年男性,是奴隶市场上最需要的那种。
不过诸雅罗斯拉维奇们并不打算把这些人都当做奴隶贩卖,实际上,被作为奴隶卖掉的人不多,只有少量倒霉蛋遭遇了这样的命运。
他们大多是最强硬的那种波洛茨克支持者,这样的人肯定是不能留,一定得滚蛋,而且他们身份最高也不过是城寨主,卖掉他们雅罗斯拉维奇们没有任何压力。
大多数人则是被迫和王公签订了契约,变成了附庸王公的债农,反正只要愿意服从,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待遇。
诸雅罗斯拉维奇对人口有着很大需求,尤其是在他们都在推进封建化的大背景下,还有和罗斯广大的荒野对抗的需求。
对于基辅和切尔尼戈夫来说,这些打着大公印记的债农分散到领地里无疑可以加强他们对乡野的控制,也可以分给下面的城寨主,作为封建秩序的底层。
佩列亚斯拉夫则是出于填充戍边民兵数量的需要,最近南方草原上越来越不安分,佩列亚斯拉夫需要更多的人手,因此三叔拿到的债农也是最多的,足足有一千人呢。
并且大家都约定了,在控制波洛茨克公国之后,尽可能多得往佩列亚斯拉夫迁移人口。
罗斯季斯拉夫则是出于无所谓,对于另外两个叔叔来说,确保佩列亚斯拉夫的草原防线对他们也是好处,毕竟游牧民前往基辅和切尔尼戈夫都不是很难。
这里对于人口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边疆防御人手永远都不嫌多。
罗斯季斯拉夫也分到了三百人,莫斯科王公打算回去之后就把这些人打发到莫斯科郊区建个村子,然后给他们分封一个城寨主,这些人足够养出来一个装备齐全的重骑兵了。
不过这些人还没有上路,他们依然也在明斯克等待,这是因为王公们都认为,还是等波洛茨克王公投降之后,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起上路比较好,并且顺便也让他们的大军押送。
而王公们则忙着的就是这个事情,签订契约这样的事情当然是和王公本人签。
不过王公们都有文书代办,但是罗斯季斯拉夫还是选择了亲力亲为。
因为他分到这三百人里面遍布波洛茨克公国的所有阶层,这可是一个了解波洛茨克人在这场战争里面想法的好机会呢,同时也可以了解公国的社会。
还有一点则是,从波洛茨克人那边来了解这场战役,再结合联军这边的描述,总结出这场战争的全貌,甚至他还取询问了叔叔们的指挥和应对。
从这点来说,《军中行记》也是有些军事总结的意味。
罗斯季斯拉夫已经打定主意了,他要通过这场波及全罗斯的内战来描述社会风貌,以及战争。
因此当战后大家都在悠闲的休息时,莫斯科王公在忙碌,他询问营内各种各样的人,记录他们的故事,再把这些故事编纂起来。
而在采访不同当事人的时候,罗斯季斯拉夫也颇为感慨。
有些他在明斯克之战前记录的人现在已经死了,还有一些更悲惨,比如一对兄弟里面哥哥死了,弟弟还活着,代价却是没了一只手。
渐渐的,罗斯季斯拉夫意识到这故事可以写得很大,可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展现全罗斯的社会风貌,已经传达出对战争和贵族的批判。
罗斯季斯拉夫很懂进步要素的,没有这些东西,自己的书怎么被后世追捧呢。
在罗斯季斯拉夫的设想里面,《军中行记》将会是以故事集的形式完成,记录一个个战士和贵族应征前后的经历,以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明斯克战争的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