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半年,王栋他们主要做的,其实是跟随巴基斯坦山地部队,以及由巴基斯坦陆军总参谋部派遣的特种部队,在克什米尔的各条战线上活动,搜集情报,同时勘察地形与印军的防御部署。
克什米尔的地形不适合进攻吗?
那是肯定的。
在很多地方,只需要在制高点上修建一座较为坚固,比如能够扛住大口径炮弹直接轰击的堡垒,就能压制整片山谷,而且只需要部署几挺机枪,就能封锁道路,让佯攻的军队无处容身。
在很多隘口,地形更加复杂。
简直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更加要命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对峙,印军早就占据了实控线己方一侧的制高点,控制了所有的隘口。
怎么进攻?
让步兵冲锋,那是去送死。
别说坦克战车开不上来,就算能够开上来,也将成为步兵反坦克武器的靶子。
只是,真的无法突破印军的防线?
显然,那可未必。
几十年的对峙,让印军建立起了一条牢固的防线,同时也让印军放松大意,让印军相信这条防线牢不可破。
没错,至少过去几十年里,没有被攻破过。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很多地点,印军的防御工事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可以说是非常的陈旧与破败。
虽然这些地点都有驻军,而且会进行日常维护,但是其防护标准,早就落后了。
比如,在很多制高点上,印军堡垒也就能够挡住普通的炮弹,对航空炸弹与大口径火箭弹几乎无能为力。
此外,印军的装备也极为落后。
在一些据点,印军甚至在使用二战时期的布伦机枪。
当然,在主要的方向上,印军部署的陆军正规部队,装备还算不错,只不过依然算不上先进。
最重要的,其实是通信指挥系统。
绝大部分据点,只能用无线电对讲机跟后方联系!
虽然某些据点布设了电话线,能够通过固定电话跟后方联系,但是铺设的电话线极易遭到破坏。
至于印军的素质,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整条防线上,绝大部分地段都是由边防军守卫,而且很多就是当地人,有的甚至是临时拉来的民兵。
即便在主要防线上,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力部队。
比如,在某些重点防线后面,印军专门为家属建立了营地,方便驻守在防线上的官兵随时回家。
这还叫军队?
或者说,这还叫防线?
真的打起来了,守在防线上的印军官兵首先想的肯定不是如何顶住进攻,而是后方家人的安全。
此外,在兵力部署上也不是很合理。
主要就是,印军太过重视查谟,把重兵全都部署在了克什米尔南部的平原上,而部署在其他地段的兵力并不多。
当然,印军或许想当然的认为,巴基斯坦军队不可能在其他防线上取得突破,也就没有必要在别的方向上部署重兵。
如果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发动进攻,那么从南部调遣兵力过去也来得及。
综合这些发现,王栋他们向巴基斯坦陆军提交了一份作战方案。
要诀只有一个:速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