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

第七十三章 来自舟山群岛的惊喜(第一更,求推荐票,求追读!)

当然除了培养士兵们的荣誉感外,制定严苛的军规军纪也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要让将士们从心底清楚当兵打仗不是闹着玩的,战争不是儿戏。

他们肩上肩负着的是保家卫国的责任,言谈举止代表的都是大明。

明末那种兵不如匪,抢掠百姓的局面决不能在新军中出现。

至于普鲁士军团中的士兵种类,朱由榔觉得没有必要照搬。

但一些很有特色的兵种类型倒是可以保留。

譬如掷弹兵。

掷弹兵单独编制,士兵需要负责投掷手榴弹,所以必须保证士兵生长的孔武有力,有足够的力气来投掷。

至于火枪兵、炮兵自不必提。

除此之外朱由榔决定从新军精锐之中单独抽调出一只燧发枪兵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士兵还是得配备火绳枪,而德莱塞针击枪根据佛朗西斯科的反馈,仿制难度很大,也很容易遇到技术瓶颈,基本可以放弃了。

反倒是燧发枪仿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顺利的话,燧发枪是可以实现千人左右的列装的。

这个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了。

拥有一支千人燧发枪精锐,可以随时对敌方主力实施有效打击。

排队枪毙满清八旗的场面,想想不要太美。

当然,完全仿制出一千只燧发枪需要大量的时间,这需要朱由榔去争取。

毫无疑问,燧发枪兵的作用是用来线列攻击,配合骑兵、炮兵实行火力压制,这是精锐中的精锐,必须进行资源倾斜力保。

除此之外,朱由榔还准备成立一支猎兵队。

他们的作用主要是侦查,作用和斥候哨骑类似。

猎兵是真正的勇士,需要单独面临许多特殊的情况,所以必须精力充沛,拥有强大的心脏和承受力。

最后便是自由营了。

一个满编普鲁士自由营士兵数量在五百人到七百人之间,朱由榔可以根据南明新军的情况进行调整,略微增加一些人数到一千人。

自由营追求的是机动性,尽可能的只配备帐篷、轻炮,随时可以支援友军。

也就是说其充当的是一个补缺的作用。

哪里需要它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除此之外,朱由榔还准备给滑膛燧发枪配备刺刀。虽然这样会给燧发枪增重不少,但在必要时刻,白刃肉搏时刺刀发挥的作用不言自喻。

相较于法式火器,普鲁士火器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射速而不是准度。

换句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只要你打的比对手快,就占据了先机。

至于准度的问题可以靠密度和量来弥补。

线列阵和排队枪毙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在士兵的日常训练中,齐射是最重要的一项!

只有练好了齐射,燧发枪兵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线列步兵的排阵很有讲究。

一般来说,早期线列阵中一名士兵的右手必须放在其右边士兵拿滑膛燧发枪的左手后边,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会显得很拥挤。

朱由榔决定稍作调整,将士兵的间距变成手肘之间相接的宽度,也就是在半米左右。

这也是为了适应燧发枪的特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
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战乱四起!李建安穿越成为破军户,穷困潦倒。叮!系统来了!可以复制物资!“粮食X100袋!”“盔甲X100套!”“火枪X100把!”“大炮X100门!”哈哈哈,李建安彻底发了,富可敌国!“你一个小旗?有自己的骑兵?”“你一个百户?敢和鞑虏对阵?”“你一个千户?有自己的舰队?”崇祯皇帝哭了;“李哥,帮帮忙,借我点粮食吧?”
小火烧麦
偷听糟老头子心声,我得到个皇位
偷听糟老头子心声,我得到个皇位
杨青易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个寻常商人之子。发现竟然能偷听家中花匠的心声,并觉醒了一个系统。杨青易心想,系统是个好系统。可偷听一个糟老头子的心声有什么用?什么?糟老头子是隐退的一品高手?糟老头子是曾经朝堂上的大佬?什么?这位子由我来做才名正言顺?众望所归?什么?你问我,你是老几?都是我的小宝贝儿,分什么大小?
上铺兄
回到乱世当皇帝
回到乱世当皇帝
唐朝末年,军阀诸侯混战,老百姓民不聊。东南沿海一带,饱受倭寇之乱,南唐朝廷不予理采。穿越过来的青年陆一川穿越到这个时代,并成为了渔民吕光义,吕光义组织相勇抵抗倭寇,推翻南唐朝廷的统治,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对抗,最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民少年,成为千古一帝……
孤独的一匹狼
以婚为鉴
以婚为鉴
结婚以后,孟黎才认清了自己,认清了顾容。离婚以后,顾容才惊觉他不能没有孟黎。所以,他要厚着脸皮,痛改前非,不择手段,追回前妻。入文将于2月3日入v,也就是明天啦~..
湜沚
穿越三国刘琦,吊打诸葛亮
穿越三国刘琦,吊打诸葛亮
刘琦和刘贺开着卡车离奇穿越入三国乱世,肉身融入刘表儿子刘琦的体内,刘贺则成为了刘琦的护卫,为了改变既定的命运,刘琦找到同窗好友诸葛亮请教破局之策,诸葛亮却看不上刘琦,拒绝为刘琦出主意。刘琦为了了解荆州的局势,前往黄承彦府上请教,黄承彦却不在家,刘琦却意外碰到黄月英,从黄月英口中了解了荆州的局势,也喜欢上了这位天姿国色的美女,从此也和诸葛亮成为了敌人。一场波澜壮阔的故事,也慢慢展开……
太平盛世中的苟倘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