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

第86章 毕懋康见闻录(1)

()

军营的大门敞开着,一队队士兵高唱着歌曲正在野外拉练。

毕懋康准备进入,但是被拦住了。

“老先生,您不能入内。”

卫兵虽然神情严肃,挎着弯刀,但是言语很是礼貌。

“老先生”的称呼令毕懋康颇为意外,仔细品味,发觉很是不错。

他笑道:“老夫是毕懋康,昨日和你们千座见过。”

卫兵并不通融。

“您不是本营士兵,未经通传,不得入内。”

吃了闭门羹,毕懋康挠挠头,对后营的军纪不禁大为改观。

他的仆人却不容主子受辱,上前一步,喝骂道:“你这丘八,可知我家主人身份?倘若被你家千座知晓,扒了你的皮。”

那卫兵反而轻蔑地看过来。

“我家千座说了,这军营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经通传都不能进。这位老先生比皇帝还要高贵吗?”

此言一出,人人变色。但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着实令人心悸。

毕懋康注意到,在门口的里侧,有一座很高的哨塔。上面也有士兵站岗,不同的是,那上面的士兵已经换上了昨日他们试验过的新式火枪。

火枪可以远程攻击,因此在哨塔上足以控制营门。

就凭卫兵的一席话,如果有人敢硬闯,恐怕哨塔真的会直接开枪。

毕懋康是来探究的,不是来问罪的,所以心平气和。

“如此,便请通报贵军千座,就说毕懋康来访。”

那卫兵却没有入内,而是朝里面招招手,另有一个士兵上前。两人耳语一番,那士兵快速入内。

毕懋康勃然变色。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另一个士兵之前在何处。

也就是说,这个营门其实是有三个人在把守。

他只注意到了卫兵和哨兵,却不知暗处还藏着一个。

这要是敌军摸营,哪怕能够解决掉卫兵和哨兵,也必然会被暗哨发现示警,导致偷袭功亏一篑。

那个少年,治军如斯,着实恐怖。

很快地,军营里人影匆匆,左梦庚亲自迎了出来。

“昨日一别,还以为东郊公弃我而去。今日重见,幸莫大焉啊。”

毕懋康可笑不出来。

“你做的事,我不知道对还是不对。我想在你这里走一走,看一看,行否?”

左梦庚很痛快。

“除了火药工厂,东郊公想看什么都行。”

见他心怀坦荡的模样,连禁忌都直白说出,毕懋康也不禁有些服气了。

这些年见识过无数人物,久负盛名之辈不知凡几。然胸怀广博如此之辈,绝无仅有。

“那带我到处看看吧。”

毕懋康的仆人被安排着休息去了,左梦庚亲自陪着他,漫步在军营里。

左梦庚深知,此时的毕懋康显然到了思想转折的关键时期。

能不能收获这个人才,全在今日。

最重要的,是让毕懋康看到这一小方天地和腐朽的大明,究竟有什么不同。

军营一进来,就是长长的步道。

十分的宽阔平整,两边竖立着许多招牌,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字。

毕懋康也不说话,一个个看过去,发觉上面的内容是那么的平白,又是那么的发人深思。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莫忘昨日艰苦,当为百姓而战!】

“都是你想的?”

左梦庚怎敢承功。

“这不是至理吗?”

难的是将这些至理总结出来,并且付诸实施的那些人。

他只不过是在向那些伟人学习,不敢或忘。

“自古以来,新朝建立,无不是吊民伐罪,身负民望。明白这一点的人很多,但没有哪个王朝能够坚持下来。”

对毕懋康的话,左梦庚并不认同。

“那些王朝真的是为了百姓吗?天下大乱之际,不过喊一句口号,拉拢民心罢了。充斥量只是让百姓吃得上饭,饿不死而已。”

毕懋康哑然失笑。

“小子大言不惭,你以为让百姓都吃上饭,是那么容易的吗?”

左梦庚锋芒毕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不要乱搞啊!我穿越过来是享福的
不要乱搞啊!我穿越过来是享福的
姜旦穿越至大炎朝成为大炎第一世子。他不是物理化博士,也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吃尽苦头被人贩子抓来赚钱的孤儿,所有的知识储备仅限于网络小说与短视频,到了古代他会怎么样活着。他都大炎第一世子了,当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活着啊!同时尽情的享受着家人对他的爱。
喜欢萝卜花的苏将
包青天之谋反案
包青天之谋反案
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墨剑飘香
带着机枪去古代
带着机枪去古代
简介:关于带着机枪去古代:猪脚穿越到一个战乱的古代,拥有系统,空间,物资,军火的他,成为最无耻,最贪婪,最无敌的世界列强!用最残暴的手段救民于水火!
流浪的北风
开局收女帝,我成军火头子了
开局收女帝,我成军火头子了
标签:女帝、造反、穿越、搞笑、系统、爱情、争霸韩琦穿越了,还带了个签到系统。本想当个闲散的富家子弟,可是天下大乱,为了自保,他发展武备,不知不觉中成了巨头,被打成叛逆。那没办法了,只好反了。
云间的秘密
旧五代史品读
旧五代史品读
属于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从朱温代唐称帝到北宋王朝建立,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它详细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笔者作为历史文献爱好者,尝试对进行解读,如有陈述和解读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文笔生辉